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滿州沒有三點水青年共識
:::
2023/10/31

「傳統」服飾的變與不變——讀書會小記

「傳統」服飾的變與不變——讀書會小記

本次計畫團隊規劃了一系列的讀書會活動,目的是希望透過閱讀(無論是過去的文史紀錄或當代的實踐)來吸收一些關於在服飾上以及地方文史的不同觀點。

 

≡「過去的我們」(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在地史文的部分,團隊選擇了日本時期對滿州鄉及排灣族紀錄較為完整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作為閱讀文本,在排灣族的紀錄總共有四冊,是日本學者在1915年展開的調查,出版在1920-1922年間,第一冊為種族的名稱、分布、沿革及傳說、第三冊為種族的體貌、心性、語言、宗教及生活狀態、第四冊為種族的社會狀態及第五冊為種族的法治狀態。藉由相關章節的閱讀,團隊成員透過百年前紀錄的內容,不僅理解到我們自己(滿州鄉)在排灣族群的起源、口述歷史、分類以及在地方的族群與網絡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記錄,我們也看見了傳統信仰的儀式以及服飾在百年前的型態為何,亦成為此次計畫在實地走訪部落進行說明會與田野調查實際可以對照、比較與推敲的基礎資訊。

 

≡「當代對於博物館及文獻的思考」(讀《平埔族服飾文化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平埔族服飾文物為例》)

此次計畫團隊除了讀書會之外,也前往史前館進行相關藏品的檢視調查,目的是能將可能涉及到我們自己家鄉的藏品資訊內容帶回到部落分享,並且成為往後團隊執行的資料,然而正是因此,藉由此篇文章的閱讀,雖然是以平埔族群服飾文化研究為例,但也提供團隊在考證上的方法,如何將文獻(之前閱讀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結合博物館的物件,以及當代部落還有僅存的物件,去思考三者間形制及紋飾的可能性以及變遷。該論文有趣的是,爬梳了三百年來不同時代資料,使團隊更看見服飾的演變,尤其是「穿」衣服這件事,其實已經是非常近代的發展,而相關的技術,如我們現在熟知的刺繡亦可能也算是在近代才傳入的,可以說不管是材料、技術、服飾的功能等,並沒有絕對的一致性,而必須將服飾視為一個特定的時空脈絡文本閱讀,才能理解當時社會的情境,這也提醒團隊在面對所謂看起來比較「新」或比較「舊」的服飾時,不再只是以時代長短來判斷其價值,反而會更去著重在使用的物質與環境變遷的特殊性。

 

≡「重新認識服飾變遷」(讀《排灣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演變-以屏東牡丹鄉 Parilarilao(巴利澤敖)群研究為例》)

在團隊的調查過程及資料整理過程,滿州鄉與牡丹鄉的服飾,大抵上差異不大,除了本來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區域的人群以外,雙方在親屬與遷移關係也是非常緊密,因此雖然此文本以牡丹鄉為題,但其實仍與滿州鄉的服飾有著密切的關連性,正如團隊在過程中,不斷被許多人提醒的,恆春半島或者滿州鄉跟牡丹鄉的族群文化不能切割,而是一種區域的特性。透過此文本對於牡丹鄉服飾的爬梳,使團隊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服飾的顏色、紋飾與形制的變遷,涉及到一個重要的角度是「創新」,換句話說,這不只是當代才有的現象,而是服飾的紋飾,除了部分帶有的傳統意義,如對神靈的敬畏,還有許多是對環境的描繪,如花草樹木等,可以說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表達,而是以生活習慣環境所見的內容,放到服飾上來體現出個人的美感。

 

整體來說,透過三個部份的閱讀,剛好回應了團隊在撰寫計畫時、現在執行階段與未來可再執行與發展階段的方向。過去的物件與歷史固然重要,可以從中認識到過去的樣貌,但文化是否持續地一成不變?如果要變要如何變?是否能夠在掌握祖先與文化精神的同時,還能思考到當代的環境與處境?這將會是團隊必須一直放在心中去思考的,也希望透過計畫的執行捲動更多的當地人投入,共同來討論出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