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滿州沒有三點水青年共識
:::

(一) 在地青年的共識行動
此為地青年於年初自發辦理「滿州青年共識營」中,共同討論之可行方案之一,本團隊由共識營參與成員組成,延續共識營的討論,將想法化為具體行動。服飾是族群重要的象徵及符碼,透過服飾的再製與重現,牽動滿州鄉內的原住民族族人對文化活動的參與,進而提升對自己族群和家鄉的認同感。
(二) 調查及重現滿州鄉傳統服飾
本計畫共有五項執行內容,分別是「讀書會暨培力工作坊」、「博物館參訪」、「說明會及田野調查」、「文物整飭到府服務」、「社群網路成果展」,包含從文獻的搜集到實際搜集文物的過程,希望透過扎實的田野調查和專業的文物典藏概念,對滿州鄉的傳統服飾能產出初步的調查結果。

到府文物整飭小記
2023/11/24

到府文物整飭小記

到府文物整飭小記

每次出隊我們的團隊互相合作分工。首先,我們深入了解文物的由來,以及所屬者的家族背景。透過了解的過程中,我們驚訝地發現,同一種物品在其他家的稱呼竟然有所不同,有時甚至在不同的家庭裡使用不同的族語名稱。這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文化之間的豐富差異,以及語言在命名物品上的重要性。   在這之後,我們展開了討論,以制定如何有效整理服飾的方針。這次討論中,我們特別關注衣服樣式和損壞層度的差異,以制定出不同的整理方式,以最大程度地保存文物的完整性。   針對那些損壞較為嚴重、不常被拿取的衣物,我們決定將它們放置在密封盒中,由下往上整齊擺放。為了保護衣物,我們在摺痕處使用白報紙進行細緻包裹,同時使用海棉條撐起,確保整個衣物得到良好的支撐和保護。考慮到VUVU家中的收納習慣,我們謹慎地將整理後的衣物擺放在最適合的位置。最後,我們放置了乾燥劑,以確保衣物在儲存的過程中保持乾燥。   這樣的整理方式不僅考慮了文物的保存需求,同時也尊重了VUVU家中的個別習慣。我們深信這樣的細緻安排將確保文物在未來得到更長久的保存,同時為VUVU提供了更方便的存取方式。这次整飾行動也使我們更加認識和尊重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VUVU的女兒解釋整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合理整飾,延長文物的保存壽命。VUVU及女兒聽得津津有味,表情中充滿了對這個新觀念的驚喜和認同。   而最感人的時刻來自VUVU的女兒,當她看著曾祖母縫製的衣物,經過整飾的過程中,提醒著較有意義、歷史、脆弱及損壞的衣物,想要保存的長久,就盡可能的不要再穿它,以免再次傷害衣物。她用感激的語言表達了對我們的感謝,因為我們讓她的母親能夠以更新的方式再次擁有過去的美好。   最後,在離開之際,VUVU用溫暖的擁抱表達了她的感激之情。她的目光中充滿了期待,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再次回來找她。這一刻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透過我們的行動,我們不僅改變了衣物,更是改變了一位VUVU的心情,並在她的回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閱讀完整內容
「傳統」服飾的變與不變——讀書會小記
2023/10/31

「傳統」服飾的變與不變——讀書會小記

「傳統」服飾的變與不變——讀書會小記

本次計畫團隊規劃了一系列的讀書會活動,目的是希望透過閱讀(無論是過去的文史紀錄或當代的實踐)來吸收一些關於在服飾上以及地方文史的不同觀點。   ≡「過去的我們」(讀《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 在地史文的部分,團隊選擇了日本時期對滿州鄉及排灣族紀錄較為完整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五卷》作為閱讀文本,在排灣族的紀錄總共有四冊,是日本學者在1915年展開的調查,出版在1920-1922年間,第一冊為種族的名稱、分布、沿革及傳說、第三冊為種族的體貌、心性、語言、宗教及生活狀態、第四冊為種族的社會狀態及第五冊為種族的法治狀態。藉由相關章節的閱讀,團隊成員透過百年前紀錄的內容,不僅理解到我們自己(滿州鄉)在排灣族群的起源、口述歷史、分類以及在地方的族群與網絡關係,更重要的是透過記錄,我們也看見了傳統信仰的儀式以及服飾在百年前的型態為何,亦成為此次計畫在實地走訪部落進行說明會與田野調查實際可以對照、比較與推敲的基礎資訊。   ≡「當代對於博物館及文獻的思考」(讀《平埔族服飾文化研究-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平埔族服飾文物為例》) 此次計畫團隊除了讀書會之外,也前往史前館進行相關藏品的檢視調查,目的是能將可能涉及到我們自己家鄉的藏品資訊內容帶回到部落分享,並且成為往後團隊執行的資料,然而正是因此,藉由此篇文章的閱讀,雖然是以平埔族群服飾文化研究為例,但也提供團隊在考證上的方法,如何將文獻(之前閱讀的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結合博物館的物件,以及當代部落還有僅存的物件,去思考三者間形制及紋飾的可能性以及變遷。該論文有趣的是,爬梳了三百年來不同時代資料,使團隊更看見服飾的演變,尤其是「穿」衣服這件事,其實已經是非常近代的發展,而相關的技術,如我們現在熟知的刺繡亦可能也算是在近代才傳入的,可以說不管是材料、技術、服飾的功能等,並沒有絕對的一致性,而必須將服飾視為一個特定的時空脈絡文本閱讀,才能理解當時社會的情境,這也提醒團隊在面對所謂看起來比較「新」或比較「舊」的服飾時,不再只是以時代長短來判斷其價值,反而會更去著重在使用的物質與環境變遷的特殊性。   ≡「重新認識服飾變遷」(讀《排灣族傳統服飾文化的演變-以屏東牡丹鄉 Parilarilao(巴利澤敖)群研究為例》) 在團隊的調查過程及資料整理過程,滿州鄉與牡丹鄉的服飾,大抵上差異不大,除了本來就是生活在同一個區域的人群以外,雙方在親屬與遷移關係也是非常緊密,因此雖然此文本以牡丹鄉為題,但其實仍與滿州鄉的服飾有著密切的關連性,正如團隊在過程中,不斷被許多人提醒的,恆春半島或者滿州鄉跟牡丹鄉的族群文化不能切割,而是一種區域的特性。透過此文本對於牡丹鄉服飾的爬梳,使團隊更進一步地認識到服飾的顏色、紋飾與形制的變遷,涉及到一個重要的角度是「創新」,換句話說,這不只是當代才有的現象,而是服飾的紋飾,除了部分帶有的傳統意義,如對神靈的敬畏,還有許多是對環境的描繪,如花草樹木等,可以說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表達,而是以生活習慣環境所見的內容,放到服飾上來體現出個人的美感。   整體來說,透過三個部份的閱讀,剛好回應了團隊在撰寫計畫時、現在執行階段與未來可再執行與發展階段的方向。過去的物件與歷史固然重要,可以從中認識到過去的樣貌,但文化是否持續地一成不變?如果要變要如何變?是否能夠在掌握祖先與文化精神的同時,還能思考到當代的環境與處境?這將會是團隊必須一直放在心中去思考的,也希望透過計畫的執行捲動更多的當地人投入,共同來討論出可能的方向。  

閱讀完整內容
《服飾整飭工作坊-小記》
2023/09/30

《服飾整飭工作坊-小記》

《服飾整飭工作坊-小記》

《服飾整飭工作坊》 本次整飭課程的部分邀請到蘇奈老師,在文化園區超過20年的經驗,斜槓再斜槓的老師,帶來平易近人的方式教學保存,而非難以取得及價格昂貴的無酸材質材料。 《傳承》 「Vuvu~你們的衣服是傳承下來的嗎?」 「大多都跟祖先一起下去了啦,他們也要穿衣服啊,有些是媽媽他們做的啦,但很少,買的比較多!」 每件學員帶來的衣服飾品,都看得見歷史痕跡,有些是自己向外面商家購買的,少數是長輩流傳下來的,看見袖口上的斑駁,看見其他地方以補丁的方式繼續使用。 《保存》 「那你們怎麼保存現在的衣服?」 「保存?為什麼要保存?穿啊,衣服就是要穿,不然供養著嗎?」 在長輩的觀念中,衣服就是穿就對了,而且衣服會跟著祖先一起下去,沒有所謂的保存觀念,而我們就是要開始潛移默化大家的觀念,所以有了這次的工作坊出現! 《博物館搬回家》 在今年七月份,一行人去了台東史前博物館,學習持拿、移動、文物紀錄,甚至是了解到如何存放,濕度、溫度控制在正負5度中視大環境中的平均度數。無酸材質,為目前保存文物最好的材料,塑膠製品會釋放一些物質,改變文物的原始狀況;保麗龍,遇熱會變形,也會影響原本的物件保存,而無酸材質可以減緩文物的變化。 但無酸材質所製成的都是昂貴且稀有,一般人想保存,想到要使用這麼多錢在於這些,可能會選擇以「常穿、常使用」取代「保存」,成本太高不划算。但由蘇奈老師的教學中,我們知道可以使用白報紙、紙板、泡棉墊等物品,替換無酸材質,雖然離無酸材質的保存價值一大段距離,但我們也透過這個課程,了解到該如何把飾品、服飾等文物,做出屬於他自己的房間,安安穩穩的睡在裡面。

閱讀完整內容
穿越時空的服飾——文健站說明會小記
2023/08/30

穿越時空的服飾——文健站說明會小記

穿越時空的服飾——文健站說明會小記

【沈睡的服飾印象】         關於滿州鄉服飾的資料有限,加上早期服飾作為陪葬品的關係,幾乎沒能留下當時的衣服,現在僅能從文獻的描述和博物館的文物裡拼湊可能曾經的服飾樣貌。我們從既有的資料粗糙的構思滿州鄉衣服的外觀可能是深色,女生是右襟的衣服,男生是對襟的短上衣,可能會搭配檳榔袋、頭巾、或項鍊手環等配件。服飾上的圖紋可能有太陽、植物、或海浪等,與當時生活相關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圖文。看著看著,似乎能在頭腦裡產生畫面,卻又帶著更多的疑問。為了架接過去與現在,我們將博物館中與恆春半島相關的服飾圖片投影出,希望能用留下的圖像喚醒沈睡在長輩心中的記憶。 【甦醒的服飾記憶】        今年八月下旬拜訪里德、長樂、分水嶺和小路四個文健站的長輩,去之前先拜託文建站的姊姊告訴長輩們,若有以前的物件或衣服可以帶來與我們分享。開頭團隊先自我介紹,讓長輩們能認識我們,再來投影不同的服飾圖片,詢問長輩們是否知道或看過類似的東西。看著長輩你一言我一語的,讓原先害怕什麼都問不到的心情整個放下。縱使現在沒有太多實物,縱使有些有有些沒有,這都無所謂,令人開心的是滿州的衣服並非如大家所想像的一無所有。      服飾各個部位的說法在不同部落有異也有同,知道檳榔袋是ljavac,以前用來裝檳榔的;知道背袋sikau在里德的說法轉化為台語音的sīkhau,在小路用sikau和sikaukau來區分大小和用途;知道女生衣服可以是itung也可以是 大支衫(tuā ki sann),顏色偏深色,也有長輩帶著衣服和老照片來分享,這些對話和分享對我們來說都是重要的資訊。 【值得穿到未來的服飾】        其實現在要取得一套傳統服飾沒那麼困難,但要一套有意義的服飾,需要靠更多的田野資料來充實。我們也並非要完全的回到過去,只是想做一套可以展現出滿州獨特的族群樣貌,做一套內在外在都漂漂亮亮,大家願意一起穿到未來的服飾。   追蹤我們: Instagram:@vangcul_ Facebook粉絲專頁:滿州沒有三點水

閱讀完整內容
庫房裡的物・生活中的人——記參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3/08/21

庫房裡的物・生活中的人——記參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庫房裡的物・生活中的人——記參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3.7.8-7.9 【對物的敬畏】 屏東滿州相較於其他原住民族鄉鎮,對於服飾及傳統文化不太熟悉,而我們多半也仍處在摸索與追尋的階段,進到博物館庫房看與自身族群相關的服飾,對大多數的我們來說,是新奇的初體驗。 這次參訪有十餘位夥伴,第一個行程是參觀庫房,一行人搭電梯到地下室,庫房的進出有兩道門,供運輸和人員使用,兩道門也形成緩衝區,腳一踏進門檻內即刻感受到地面膠布的黏性,泥屑沙塵請止步,庫房沒有對外的牆,而且要維持定溫定濕,每一個空間也會放置蟲盒,防止蟲害,為了給文物們最穩定的環境。除了環境控制的無微不至以外,文物的收納與拿持也充滿學問,所有的文物皆使用無酸材質收納,無酸紙、無酸盒,每一個都是客制化的無酸製品。 而每次文物的移動,我們都帶著慎重的心情,因為每一次移動都是一次的損害。首先得要視物件的性質挑選棉質或是PVC手套,來隔絕手汗裡的水、油和鹽分,再來要將手錶、項鍊等配件取下,減少移動過程中的摩擦磕碰,接著要觀察文物蛀洞處、主要重量處、連接處等脆弱處,盡量避開脆弱的地方,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攙扶,更切忌用拖拉的方式,翻身或移動時,則必須透過文物的襁褓、文物的輔具——「無酸紙板」來進行。 經過一連串的「隔絕」以後,讓文物盡量處在穩定的情形,也因為這些空間上的隔絕、拿持的身體姿勢,再加上認知到這些物件是先祖留下的技術、經驗、美感與智慧等等,讓我們對物總抱持著某種「敬畏」的感受。   【物的親密接觸】 能這麼近距離接觸博物館文物是不容易的事情,而文物分析是一連串精細的過程,將文物的分析越細緻越全面,我們也就越能去理解這件物在什麼時代,是如何被產出。我們分成顏色、結構形式、圖紋繡法、材質及攝影等組別去做分析紀錄,雖然我們多數人對服飾及物質知識欠缺基礎,像是如何辨別棉、麻、絨材質?是織抑或繡?是銅、銀或是塑膠?陶、鉛玻璃、鈉玻璃、晶土?以及這些物質的發展歷史又是如何。但在我們略顯貧困的知識背景下,接觸的過程仍引發了很多思考。 磚橘、灰白、紺藍顏色的形容詞,轉變了48-8c、179-3c、108-16C精準的色號,但這些色號依然僅能是最接近當時肉眼的判斷,物件褪色的程度有多少,則仰賴心眼的判斷。每一件的接觸,去遙想是不是因為繡線不足,顏色才沒有對稱?是不是因為邊喝酒邊繡,圖紋開始歪斜?動物紋到底是狗、是羌、是豬、還是鹿?還是有一種可能其實什麼都是?而我們覺得奇特的花盆圖形,是不是因為不符合我們對於傳統圖紋的想像、或者經驗中歸納出來的圖紋必須有的條件(如重複、韻律、對稱等美的概念)才覺得他奇特?銀飾、刀兵是交易取得的嗎?車縫的作法、塑膠的材質就代表現代嗎?現代是多近才算現代?傳統是多久以前才算傳統? 在這些探問、試著猜測與推斷的同時,我們也主動的去試著想像前人的生活與產出的方法,仿佛我們跟過去的作者開始有了連結,對文物的情感更顯親近,不再是神聖或遙不可及的存在,而可能夠透過我們的手一點一點實踐出來,承接過去的歷史印記,貼近當代的生活,持續往未來發展的文化。 【腐朽與創造】 除了物的本身,文物收藏的時間及購得地點,也會影響到博物館對於文物的詮釋,導致資訊並不完全準確。保存在博物館的物件,也似乎隱含著已經消失、即將消失或是已經不在當代的日常裡的概念,而文物的接觸雖然會造成文物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與文物接觸後所引發的故事及不同視角的詮釋,也有可能創造新的意義、促成式微的物質文化的再現與延續。記得參觀庫房時,館方人員在介紹達悟族拼板舟時,描述了一個深刻的小故事,當時造船的作者來看自己製作的拼板舟時,跟拼板舟說:「雖然你已經不再下海,但我們很多人萬頭攢動來看你,是不是也像海浪?」 男子長袖短上衣192.5公克、女子長裙149.5公克……我們一件一件的量測與分析,這些物件是這麼的輕,也這麼的重。離開博物館時,這些文物在我們心裡也留下了一點輕重。   追蹤我們: Instagram:@vangcul_ Facebook粉絲專頁:滿州沒有三點水

閱讀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