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土地學院-烏日茄芷彈
:::

透過最常民、最容易引起共鳴的「飲食」與「味道」作為行動主題,藉由感官最直接接收的「影像」,以巡迴放映會與工作坊的方式,主動出擊進到烏日的各個角落。以「探索家鄉 2.0:烏日文化味覺影像行動」為名,展開青年與地方的共創行動:
行動場域:烏日區十六里與新興大樓社區/擾動對象:烏日十六里農會家政班成員、社區志工、新移入家庭、烏日在地學校學生/行動方式:以影像之方式將烏日在地飲食與味道背後的故事與文化內涵紀錄下來,透過巡迴放映會進到烏日各里進行家鄉飲食文化與文化味覺觀念的傳播,藉由工作坊帶領烏日在地學子進行訪談與影像紀錄/行動目標:透過辦理本期行動,達到散播家鄉飲飲食文化與文化味覺觀念的種子。

來一席團圓飯吧!
2023/11/24

來一席團圓飯吧!

來一席團圓飯吧!

來一席團圓飯吧!   11月已近歲末,也是豐收與感恩的時節。   今年,我們奔走於家鄉的田地、巷弄、菜市場與校園,蒐集烏日-咱故鄉ㄟ飲食故事拼圖,今年我們共採訪了近30位農民與婦女,辦理約100小時的家鄉食農推廣活動,發現有人從來不吃的料理,透過精心設計的體驗環節,終於也動了筷子!一次又一次的行動,印證了「飲食是跨越世代的文化滋味」,也感動了參與者的心~   今年行動的跑跳,我們遇到了很多在地的農友與婦女,也結交了很多同樣關懷著地方的好朋友們,我們想透過這場團圓辦桌,將這些關係人口聚集在一起表達我們的感恩之情,並且將今年行動調查出的點點滴滴,不管是農友種植的優質農產,或是那些飲食味覺與料理故事,全部都濃縮在這場餐會裡。   我們邀請在地青農與不同專業面向的地方青年共同籌辦,而參加宴席的對象有家庭親此、有地方關鍵人物與單位、也有我們在地方這幾年來照顧我們的長輩們,希望年輕人的心意與想法能藉由活動傳達出來,讓他們知道,有他們的支持、鼓勵與陪伴我們才能走到現在,未來也想要繼續走的更常更遠,希望家鄉能夠越來越好!

閱讀完整內容
帶著咱的家之味故事影像走入烏日的角落
2023/11/24

帶著咱的家之味故事影像走入烏日的角落

我們跑了近20場巡迴放映會!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烏日國中的主任邀請我們今到一、二年級各班進行校內巡迴放映,可惜的是,因為時間與工作安排關係我們婉拒掉了三年級學生的班級,否則就是全校的巡迴了呢! 烏日分為溪北與溪南,又可細分為不同區域,有新興社區大樓區、有行政文教區、有農村、也有工商業區,這些區域我們都至少進行了兩個場次不同地點的放映,我們也設計了不同形式與內容針對所對應區域內的參加者,過程中所獲得的互動真的也不盡相同。 有的是年輕的親子家庭,他們透過影像與活動環節互相了解了彼此最愛的料理與味道,也更加認識烏日這塊土地發生的點點;有些小朋友原本是不吃瓜仔肉丸的,但最後他不僅愛上這道料理,更透過料理的味道連結到祖父母的生活背景,是些味道背後的記憶故事,是最直觀、最不需要解釋的!長輩們也是相當有趣的,因為影片背景為50年代的烏日,就是他們的年代,非常的有共鳴,並且在料理畫面播映時,就會開始與隔壁的夥伴開始討論並且聊開,我們也從過程中,或得到更多的資訊與故事,最開心的也是獲得更多飲食文化推廣的尖兵~ 我們持續散播家鄉飲食文化的種子,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意識到,文化就是日常生活,就在我們身邊,進而喚醒對於家鄉文化的認同。

閱讀完整內容
家之味ㄟ故事怎麼說?
2023/11/24

家之味ㄟ故事怎麼說?

家之味ㄟ故事怎麼說?

【家鄉ㄟ故事怎麼來、怎麼說?】 家鄉ㄟ故事需要潛入烏日的各個角落,從一磚、一瓦、一棵樹、一棟老屋中,透過觀察發覺箇中的特別之處,因為好奇心而更加深入追蹤,還要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將那些與環境獨有的記憶故事記錄下來,這些資料故事需要以不同形式的轉譯讓更多人看到與認識,可能會是刊物、遊戲、策展、課程…等等,去年我們轉譯出了實境解謎遊戲,而我們這次的行動選擇是以影像呈現出家之味的故事~ 【青少年的分享與練習】 9月,我們帶著前些月份熱騰騰的經驗與心得進到烏日在地優秀的高中-明道中學,分享給高職部的餐飲科與觀光科的師生,他們的專題希望能夠有更多在地的挖掘與連結,而我們就是將這些年在地方走走跳跳,這一天針對飲食文化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的經驗帶給他們,透過工作坊讓他們分組練習訪綱的擬定與進行訪談實作,也分享影片是如何企畫製作。 【青少年的實作與產出】 我們帶著兩組專題學生,隨著地方婦女進到菜市場,進到主婦們的天地-廚房,學習並傳承手藝精隨,也訪談記錄他們的生命故事。最後,產出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步家之味的文化影片,他們表示這中間的過程好不簡單,從構思到執行、從田調訪談到拍攝剪輯,要透過影像說好一段有意義、有趣味的故事,是需要非常多時間的對話討論,以及過程的接受挫折與調整,然而這些也都讓看到的盛過更加遊成就感。

閱讀完整內容
影像·味覺·文化
2023/09/04

影像·味覺·文化

影像·味覺·文化

【影像紀錄行動】 8月,盛夏酷暑的日子,也是我們用影像記錄烏日在地好味道的一天。當天我們拍攝的有烏日區冠軍米農夫、望族的割稻飯主食-炕肉、尋常人家的心意-瓜仔肉丸子、米的再製品-蘿蔔糕,總計四個主題,透過採訪與實地的拍攝將烏日的味道紀錄下來。 【烏日區的冠軍米-秋和長輩專訪】 透過走訪烏日學田的農田與深度訪問,了解原來農夫種稻還要關切水質與水源,有甚者還要關切天候的變化並控制水閥節流,真可謂看天吃飯,以前對我們而言"看天吃飯"只是一段文字而已,如今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了農夫的辛苦工作了!!種稻不只是體力活,本身的專業素養,水質、肥料的調配、充足的陽光、曬穀與碾米方式等等,其實也是種出好吃的稻米的關鍵因素!!  【割稻飯的主菜-炕肉與瓜仔肉丸子】 在50~60年代,沒有機械輔助的農夫們互相幫忙割稻形成了割稻班,為了慰勞割稻班的辛苦,婦女們一日準備五餐,而最珍貴的主食是肉,當時農家都會盡力讓割稻班吃飽,想想以前大量勞力的生活,充滿人情味,即使是不那麼富裕的人家,也會醃些烏日在地種的美濃瓜,混合肉末作成肉丸子讓割稻班吃飽,在訪問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長輩們在以前那個年代的刻苦,培養了他們惜食的態度,轉而想想自己對待食物的態度真的是浪費,如今我們手上的食物是一點點也不敢浪費!! 時代變遷的腳印匆匆留在烏日,高鐵、捷運和台鐵經過秋和長輩的稻田,現如今已經沒有割稻班互助的生活型態了,而當初烏日美好的味道卻保留了下來,接下來我們透過飲食、味道、影像將烏日在地的文化持續傳承給年輕的在地人、新的在地人!

閱讀完整內容
調查行動:烏日好味道-割稻飯
2023/09/04

調查行動:烏日好味道-割稻飯

調查行動:烏日好味道-割稻飯

【在平行線之間找尋交叉點-飲食】 我們的行動所在地,是一個有三鐵共構且快速轉變的烏日,稻田的旁邊蓋起高樓,形成一種高地錯落的地景,新移居的住民對於烏日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太多的認識與認同,舊居民感慨著烏日傳統的文化消失...,唯一能牽起彼此的共同點,大概就是飲食吧!! 【訪調:烏日好味道-割稻飯】 飲食是不同世代或不同居住地人們共同的文化記憶,也可以說是文化味覺,我們這次行動訪調了不同的烏日在地長輩,企圖找尋長輩們共同的傳統味道與記憶,並透過復刻與影像紀錄,將烏日的好味道傳遞給不同背景的在地居民,藉此傳承烏日的文化故事。此次,我們找尋到的是割稻飯~長輩的回憶起割稻飯,不僅是對味道的描述,更多的還有當時時代背景發生的故事,有放伴的情誼-割稻班輪流到不同家割稻,一定要讓辛苦的農夫有吃飽、一日要忙碌準備五餐,還要幫忙準備讓割稻班可以洗澡等等,也知道如果是望族的主菜一定會準備都是炕肉,若是尋常人家可能因為肉不足,會加入瓜仔以增加份量,無論如何,這些都是當時人款待人的情誼而準備的飯菜,雖然在如今看來是很一般的菜,然而在當時卻是很珍貴的!因此我們鎖定割稻飯作為本次好味道的主軸。

閱讀完整內容
2022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