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頁首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page banner
首頁 行動者們 廓仔制造
:::
2023/09/13

動感研討會➠拓印濱海肌理

動感研討會➠拓印濱海肌理

在前兩篇文章中有大略提及動感研討會的起源,希望以動感的、活潑的形式,來取代嚴肅的會議,並透過輕鬆的創作過程,來聽見、看見、討論或表達個體的想法與聲音,因此以「做陶」當作其中一次研討會的軸線之一,是很前期就決定的事情。

雖說研討會形式很早就定下來了,但主題卻遲遲無法拍板定案。考量的面向除了希望活動達到「研討」的功能性外,尚希望過程能夠具備趣味性及文化推廣的內涵。當時的方案似乎只符合了功能性的部分,除了擔心研討會會成為降低參與者日常幸福感的兇手外(參與者多為社區民眾),也因為遲遲找不到「那個」在此時此地非做不可的主題。

在一次資料的過程查找中,我們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件,而這個事件似乎給了不斷逼近的計畫時間一線轉機⋯⋯當時我們看到的一串新聞標題文字如下:『距今超過2千年,花蓮挖出大量「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

於是「拓印濱海肌理」,除了引導參與者使用「濱海採集漫遊」帶回來的物件,以「陶」作為媒介進行肌理轉印外,它還被賦予了另一個意涵,那就是透過拓印,製作當代物件的生痕化石(概念由藝術家呂玫慧提供),並將整個過程思考為:我們正有意識地為我們自己、生活物件與所處的環境製作文化層,以此呼應花蓮此時此地發生的事件。

研討會導出一些的有趣的結果。有一位參與者在我們提供的物件中找不到他認為能夠代表當代的物件。一問之下,才知到原來他想找的是「口罩」與「智慧型手機」,原因是他想讓「未來人」了解我們所處的是一個經歷過重大疫情的科技時代。有一部分的參與者運用人造物件,轉印了大自然的景象與肌理,由此可得知儘管創作者多居住於城市,花蓮的山與海仍然佔據著他們的生活與視野。而一位名為「娜娜」的移工,則因為語言的限制,無法全然了解活動的意涵,但她仍透過美感與天賦完成了陶片作品。在她拼拼湊湊的字彙與眼神裡,我們找到了「研討」之外的意義:也許這樣的活動能帶給願赴他鄉、日夜被工作包覆的他們,一些生活的樂趣與確幸。

考古學是對於過去人類的研究。身處於當代的我們如果能借用考古的概念、嘗試使用考古的方式對我們的生活、環境進行爬梳、思考,並予以關照,我們是否就能以簡單的成本,發現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並創造生活中因「美學」而帶來的幸福感。期待有一天可以透過這樣的方式,闡述自己的文化與故事,並在多元的文化世界中找到一個街道、城市甚至是國家獨有的價值與定位⋯⋯

最後此活動能夠順利進行,要感謝有共同理想的立軒與玫慧,沒有他們的想法提供、鼎力支援與熱血相助,不會有今天的成果!

還有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民生里的里長與夥伴們願意支持這種不容易看見效益的活動,並慷慨地提供我們場地使用。